重慶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成績顯著
2012-10-21 20:37:05 來源: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自2003年船型標準化工作啟動以來,經過10年來的不懈努力,重慶船舶已達4500艘、運力556萬載重噸,分別是2003年的1.5倍、6倍,標準化船舶數量和運力分別達47.4%、69.8%。船型標準化工作的強勢推動,促進了重慶水運大跨越、大發(船機庫 位置)展,對重慶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起到了五個方面的明顯作用。
一是助推了水運又好又快發展。近年來,重慶水上運輸主要指標以20%以上的速度高位增長。2011年,全市水路貨運量、港口吞吐量、貨運周轉量分別達到1.18億噸、1.16億噸和1557億噸公里,分別是2003年的6.2倍、6倍和11倍;周邊省市貨物中轉量占全港吞吐量的40%;全市95%以上的外貿物資通過水運完成,水路貨運周轉量占各類運輸總量的62%;全市集裝箱、化危品、滾裝以及豪華旅游等專業化運輸產值達到41.5億元。
二是大大優化了水上運力結構。2003年以來,全市累計淘汰各類非標準船舶3000余艘,大型化、專業化、標準化船舶占主導地位,干散貨、集裝箱等船舶均以5000噸級為主力船型,全市10萬噸以上運力的企業發展到10家,貨運船舶平均噸位全國內河第一,長江干線貨船平均噸位達到1800噸;水上普通客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向豪華郵輪轉型,促進了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的形成。
三是有效提高了三峽船閘通過能力和過閘效率。船型尺度的優化、船舶大型化進程的加快,直接增加了單位過閘載重噸位。2011年,三峽船閘每閘次的通過量達9705噸,是2003年每閘次3140噸的3.1倍。
四是明顯降低了水運成本。與2003年前相比,目前建造標準化船舶所需鋼材,單位載重噸節約了40%以上;日常運行所需船員,單位載重噸減少了70%。
五是有力提升了船舶環保性和安全性。全市船舶平均單位能耗,由2003年的7.6千克/千噸•公里下降到2.6千克/千噸公里,降幅高達65.8%;全市水上交通已連續111個月未發生重特大事故,船舶航行更加安全。